投稿指南
一、稿件要求: 1、稿件内容应该是与某一计算机类具体产品紧密相关的新闻评论、购买体验、性能详析等文章。要求稿件论点中立,论述详实,能够对读者的购买起到指导作用。文章体裁不限,字数不限。 2、稿件建议采用纯文本格式(*.txt)。如果是文本文件,请注明插图位置。插图应清晰可辨,可保存为*.jpg、*.gif格式。如使用word等编辑的文本,建议不要将图片直接嵌在word文件中,而将插图另存,并注明插图位置。 3、如果用电子邮件投稿,最好压缩后发送。 4、请使用中文的标点符号。例如句号为。而不是.。 5、来稿请注明作者署名(真实姓名、笔名)、详细地址、邮编、联系电话、E-mail地址等,以便联系。 6、我们保留对稿件的增删权。 7、我们对有一稿多投、剽窃或抄袭行为者,将保留追究由此引起的法律、经济责任的权利。 二、投稿方式: 1、 请使用电子邮件方式投递稿件。 2、 编译的稿件,请注明出处并附带原文。 3、 请按稿件内容投递到相关编辑信箱 三、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方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方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方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若投稿人有违反该款约定的行为,则我方有权不向投稿人支付报酬。但我方在收到投稿人所投作品10日内未作出采用通知的除外。 5、 投稿人授予我方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投稿人委托我方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让世界看到中国岩溶地貌的美

来源:中国岩溶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2-08-01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袁道先探访了祖国广袤河山,奔走过45个有岩溶的国家。经过对比,袁道先归纳出我国岩溶的四大特点:岩层古老、坚硬致密;地处季风气候区,雨热配套,岩溶发育水动力强,水化学

袁道先探访了祖国广袤河山,奔走过45个有岩溶的国家。经过对比,袁道先归纳出我国岩溶的四大特点:岩层古老、坚硬致密;地处季风气候区,雨热配套,岩溶发育水动力强,水化学环境好;地质构造抬升运动强烈,岩溶发育多样;南方岩溶区未经大陆冰盖刨蚀,多样的岩溶形态得以保持。

每年的开学季,位于重庆青木关镇的青木关地下河观测站点,都会吸引一大批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的博士生、硕士生前来实地考察与研究。从积累的观测数据来看,在退耕还林及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这里的地下水整体处于较好的状态。

今年已89岁高龄的他,仍旧每天清晨开始工作,70年如一日地思考着如何解决现实中的岩溶问题。“岩溶学不能囿于书本、书斋,我们是要为老百姓服务的。”袁道先继承了岩溶学研究的地质地貌方法,通过水岩相互作用的途径,并逐步进入地球系统科学的研究思路。经过几十年的探索和钻研,他把地球系统科学引入岩溶学,提出岩溶动力学理论。如今,这一理论已经广泛应用于石漠化治理、岩溶地下水污染防治、全球气候变化等方面。

石漠化一直是我国西南地区的顽疾。当地百姓“一碗泥巴一碗饭”的生存状况让石漠化治理迫在眉睫。袁道先率团队因地制宜,以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为核心,与多个植物研究所合作,让岩溶区农民在石缝中种植金银花、连翘、火龙果等中药材和经济作物,在避免水土流失加剧的情况下,保证农民经济效益。如今,“寸草不生”的石漠地区变为爬满金银花的秀丽山地,重庆南川金银花种植基地已经成为石漠化治理的典范。

作为国际著名的地质学家、水文地质学家、岩溶学家,我国第一位岩溶地质领域的院士,在推动国家地质科学的发展上,袁道先躬耕了一辈子。

躬耕岩溶地质领域

本文转自:光明网

“我们是要为老百姓服务的”

让世界看到中国岩溶地貌的美

——记岩溶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袁道先

我国西南岩溶地区的地下水资源十分丰富,分布着总长约1.4万公里的地下河。然而,不少地下河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存在成为“下水道”的风险。2007年,以袁道先为首的科学家提交《防止我国西南岩溶地区地下河变成“下水道”的对策与建议》,为地下水污染防治建言献策。同时,在他及团队的努力下,西南岩溶区地下水污染调查还在继续进行,调查覆盖范围也在扩大,并逐步掌握了区域的总体情况和发展趋势,为进一步科学研究,做好地下水监测计划、地下河全面保护整治规划提供了科学依据。

【新闻人物】

如何让世界看到中国岩溶地貌的美?这是袁道先反复思考的问题。在提出“中国岩溶四大特色”理论后,袁道先邀请了8个国家的20多名顶尖专家到中国实地考察,途经广西、贵州、四川、豫西、山东、北京等地,行程6000多公里。各国专家们亲身感受了中国岩溶地貌的绝美,并大为赞许。

“野外勘察是有危险的,但也是有趣的。”袁道先至今还清楚地记得,有次在桂林下洞考察地下河时,一条金环蛇从他的眼前爬过。千钧一发之际,袁道先迅速拿出工作锤把那条蛇砸了个稀烂。在返途的路上,他和助手发现蛇越来越多,直到安全出洞,才从当地老百姓口中得知自己闯入了蛇窝。

在他多方奔走下,由重庆武隆和金佛山、贵州荔波和施秉、广西桂林和环江、云南石林共同组成的“中国南方喀斯特”,于2007年和2014年被纳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遗产名录》。2008年2月11日,在袁道先提议下,通过多方努力,国际岩溶研究中心落户中国桂林,这是我国第一个由联合国授权设立的地学研究中心。2015年,在袁道先等五位院士向国务院的建议下,国家同意自2017年起,将“文化遗产日”调整设立为“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并确定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作为中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

光明日报记者 李宏 张国圣

“青木关流域只是重庆金佛山喀斯特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的一个观测站点。”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教授杨平恒告诉记者,多年来,中国科学院院士、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教授袁道先带领团队,将研究方向不同的观测站点拧成“一股绳”,为解决岩溶(喀斯特)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及推动长江上游地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科学数据和理论支持。

近日,袁道先荣获国际水文地质学家协会岩溶委员会终身成就奖。自该委员会成立50年来,在全球范围内仅3位科学家获此殊荣。

文章来源:《中国岩溶》 网址: http://www.zgyrqk.cn/zonghexinwen/2022/0801/618.html



上一篇:航拍夏日普者黑:山峦叠嶂 碧水盈盈
下一篇:中国科学家推动天坑地质研究(延伸阅读)

中国岩溶投稿 | 中国岩溶编辑部| 中国岩溶版面费 | 中国岩溶论文发表 | 中国岩溶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21 《中国岩溶》杂志社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