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稿件要求: 1、稿件内容应该是与某一计算机类具体产品紧密相关的新闻评论、购买体验、性能详析等文章。要求稿件论点中立,论述详实,能够对读者的购买起到指导作用。文章体裁不限,字数不限。 2、稿件建议采用纯文本格式(*.txt)。如果是文本文件,请注明插图位置。插图应清晰可辨,可保存为*.jpg、*.gif格式。如使用word等编辑的文本,建议不要将图片直接嵌在word文件中,而将插图另存,并注明插图位置。 3、如果用电子邮件投稿,最好压缩后发送。 4、请使用中文的标点符号。例如句号为。而不是.。 5、来稿请注明作者署名(真实姓名、笔名)、详细地址、邮编、联系电话、E-mail地址等,以便联系。 6、我们保留对稿件的增删权。 7、我们对有一稿多投、剽窃或抄袭行为者,将保留追究由此引起的法律、经济责任的权利。 二、投稿方式: 1、 请使用电子邮件方式投递稿件。 2、 编译的稿件,请注明出处并附带原文。 3、 请按稿件内容投递到相关编辑信箱 三、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方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方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方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若投稿人有违反该款约定的行为,则我方有权不向投稿人支付报酬。但我方在收到投稿人所投作品10日内未作出采用通知的除外。 5、 投稿人授予我方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投稿人委托我方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地质学论文_塔河油田碳酸盐岩油藏古岩溶洞穴层

来源:中国岩溶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2-05-12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文章目录 0 引 言 1 塔河油田原始地层及对比 1.1 不同岩石可溶性差异 1.2 地层岩性及对比 (1) 鹰山组(O1-2y): (2)一间房组(O2yj): (3)恰尔巴克组(O3q): 2 野外顺层岩溶洞穴地质特征 2.1 小型溶蚀

文章目录

0 引 言

1 塔河油田原始地层及对比

1.1 不同岩石可溶性差异

1.2 地层岩性及对比

    (1) 鹰山组(O1-2y):

    (2)一间房组(O2yj):

    (3)恰尔巴克组(O3q):

2 野外顺层岩溶洞穴地质特征

2.1 小型溶蚀孔洞顺层溶蚀及岩性控制

2.2 古暗河管道型溶洞顺层延伸及热液充填

3 油藏洞穴储层识别和洞穴对比

3.1 洞穴测井识别

3.2 洞穴连井对比

    3.2.1 第1洞穴层

    3.2.2 第2洞穴层

    3.2.3 第3洞穴层

3.3 地震反射特征与层对比洞穴

4 层状洞穴结构及形成机理

4.1 层状洞穴结构特征

4.2 洞穴形成机理

    4.2.1 碳酸盐岩原岩组构差异是岩溶水渗流通道的物质基础

    4.2.2 饱含CO2潜流带岩溶水控制着岩溶洞穴的横向发育

    4.2.3 平缓地层条件下的潜流带迁移控制洞穴层状结构

5 结 论

文章摘要:随着岩溶型碳酸盐岩油藏开发实践的不断深入,层状洞穴储层结构特征和流体同层连通特点逐渐被学者重视。层控岩溶结构、形成要素和过程等是本类油藏有效开发的关键。通过原始地层组构对比和野外溶洞特点,认为:塔河奥陶系岩溶层具较好的对比标志层和岩性差异,为层状岩溶洞穴发育奠定了物质基础;野外顺水平层理多层溶洞和受控于层理缝的管道型古暗河等地质现象,证实了层控岩溶普遍存在。在岩溶洞穴单井识别、连井测井对比、单井动态及地震波形特征的基础上,以典型溶洞带为例,识别出3个主要洞穴层,建立了全新的3层洞穴储集体地质结构剖面:第1层洞穴以砂砾岩充填为主要特点,第2层洞穴呈现洞穴规模大且泥质充填严重,第3层规模较小,主要发育于岩溶地貌高地。运用现代岩溶理论,探讨了层控岩溶的形成机制:碳酸盐岩原岩组构差异是岩溶作用的物质基础和主控因素之一;潜流带岩溶水(饱含CO2)控制着岩溶洞穴的横向发育,岩溶古地貌控制同层洞穴的横向差异;平缓地层条件下的潜水面水位垂向带迁移控制洞穴的岩溶期次及层状结构。基于各岩溶要素认识,构建了层状岩溶储层发育模式。

文章关键词:

论文DOI:10.19657/j.geoscience.1000-8527.2022.193

论文分类号:P618.13

文章来源:《中国岩溶》 网址: http://www.zgyrqk.cn/qikandaodu/2022/0512/597.html



上一篇:地质学论文_重庆市岩溶泉发育特征与流量控制机
下一篇:地质学论文_鄂尔多斯盆地马家沟组准层状岩溶角

中国岩溶投稿 | 中国岩溶编辑部| 中国岩溶版面费 | 中国岩溶论文发表 | 中国岩溶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21 《中国岩溶》杂志社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